远征交趾,最后却因劳民伤财,六十万精锐秦军镇守交趾,却落得国内烽烟四起,秦朝南军却没有回国救驾,直到秦朝灭亡南军也没有回国救秦二世。
现在大秦又面临这种情况,只要煽起民怨沸腾,完全可以把大秦精锐,吸引了到中南半岛上,以秦皇目空一切的乖张性格,定能掀起狂潮,就算淹不死大秦,也能让大秦元气大伤,大梁就可以趁机喘口气。
幸亏如今有了报纸这样便捷的信息传播媒介,曾经他对报纸这种东西嗤之以鼻,认为其毫无价值可言。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了。
报纸上所刊载的有关大秦强国富民的种种策略和方法,犹如一道道明亮的光芒,照亮了他心中渴望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路。
于是,他以一种批判性学习的审慎态度,如饥似渴地研读着那些关于大秦治国理政的精妙手段。每一条政策、每一项措施都被他反复咀嚼、深思熟虑,试图从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并将其融入到自己对于治理大梁皇朝的构想之中。
萧衍深信,只要老天爷能够赐予他足够的时间去践行这些所学所思,那么他一定能够缔造出属于自己的丰功伟绩,让大梁皇朝焕发出如同大秦帝国一般的辉煌光彩!
毕竟大家同为皇帝,他自觉比那荒淫无道的秦皇要优秀得多。虽说大秦帝国强盛一时,但国内却是权臣当道,皇权已然旁落。
此时此刻,只需在舆论方面稍加推波助澜,添上一把熊熊烈火,便能逼迫秦皇不得不与那帮权臣彻底决裂。
而眼下,秦军的主力部队正深陷于中南半岛的战事泥沼之中难以自拔。倘若大秦国内再度爆发内乱,那么中南半岛的秦军恐怕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万一军中再出现一个类似赵陀那样拥兵自重的人物,大秦必将自顾不暇。如此一来,大梁岂不是又迎来了一线生机?
开疆拓土或许并非大梁之所长,但邯郸学步总还是能够做到的吧?
更何况,他萧衍本就是那天纵英才般的人物,又岂能甘心久居人下呢?
想到此处,前段时间的颓废沮丧一扫而空,一种当初篡位当皇帝的豪情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