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手里的钱还是很可观,每艘造价不过一二万两银子的战舰对他来说完全负担的起。
技术上面也没太大问题,福建的老百姓自古以海为生,造船业还是很发达的,不乏技艺精湛的船匠。
这么一看好像各种条件都具备,以郑氏集团的财力若是下狠心造大船的话,岭南是肯定比不过的,但现实却跟郑芝龙预想的不同。
首先便是舰炮问题,一艘多层甲板的战列舰炮门动辄六七十口,对重炮的需求量极高,而要想把炮造的又多又好,就离不开充足的铁料和大量的工匠。
福建的铁产量足够造炮所用,闽南的匠人也是最早与南洋诸国西方夷人接触的,学到了佛朗基红夷大炮等技术后又加以改进,像佛山兵工厂的铜铁复合火炮技术,就是闽南工匠最早使用,成品的性能更胜原版。
但闽境炮匠的数量就要比岭南少许多,毕竟徐晋可是一直花大力气搜集培养匠人的,因此在造炮技术上,郑芝龙不比岭南差,但产量上却差得多。
佛山兵工厂现每月便可产炮近四百门,整个福建的官坊炮局加起来也比不上,更别提除了佛山兵工厂之外,保乡军在南宁思明府桂林等地还有几个中小型规模的铳炮厂。
两者产量差距大,除了匠人数量之外,还有管理和待遇奖励晋升四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薪资丰厚从无拖欠,而且超产还能拿到奖金,专业技能提升后可不断向上晋升,成为社会地位很高的“大匠”也不是不可能。
这使得岭南的工匠们干起活来都非常卖力,每日起早贪黑的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根本不需要官吏督促,这种敬业程度令资本家都感到汗颜。
毕竟在这里,努力干活是真能出人头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