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斑驳的鎏金佛像,买卖双方手指在袖笼里比划价格。
他们低声细语间完成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易。
此时的市场尚未有固定分类,旧军用水壶与疑似明清的玉镯共处一地。
褪色的革命宣传画旁躺着青花瓷片。
地摊上各种赝品里夹杂着几件老物件,买家全靠眼力见从众多赝品里挑出真品古董。
胡同墙根下,几位退休匠人支起修理摊,修补着缺角的陶罐或断裂的雕花椅。
他们用粗陶碗喝着高沫茶,工具筐里散落着锉刀、鱼胶与褪色的漆料,修复过程本身就像一场行为艺术,吸引着围观者讨论器物的前世今生。
而市场边缘的槐树下,会聚着藏家。
他们传阅泛黄的《文物》杂志,争论某件青铜器的纹饰年代。
他们的争执声与隔壁摊贩叫卖冰糖葫芦的吆喝交织,构成一幅新旧交替时代的文化拼图。
太阳慢慢升起,李子航晃悠从熟悉的早餐铺子出来,边走边剔牙。
他走在人来人往的市场里,东瞧瞧西看看。
认识的熟人时不时跟他打声招呼。
有些摊主见到他,立马从摊子边走到他身边。
“李爷,您给我喽喽这件物品。”
一个摆满二手物品的摊子前,摊主拿着一个木雕递到他面前,请他掌眼。
李子航斜着眼看他。
“规矩都忘了?”
摊主嘿嘿尬笑了一下,把手里的木雕,放到摊子上。
李子航侧头吐了一口,从牙缝里挑出的肉丝。
“老刘家的肉丝面,太他娘塞牙。”
摊主笑着蹲在他旁边回道。
“您这是面儿大~”
“搁旁人去他家吃面,他不少放一筷子肉丝都不错了~”
“也就您,有这个面,肉丝盖到碗沿子~”
李子航蹲下身子,拿起摊子上的木雕,回了句。
“屁的面子大~”
“爷给他两份面钱~”
李子航蹲在摊子前,看着手里的唐朝彩绘漆侍女木雕问了句。
“出手,还是掌眼?”
摊主蹲在他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