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口中死期不远的东林在干什么呢?
嗯,东林在内讧。
入夜,韩爌府邸的大厅内,此时却是人头窜动。
韩爌满面寒霜的坐在主位上。
在他的下首,一群东林党人看似团结,却又泾渭分明的在议事。
以李三才为首,下面聚着阮大钺、魏大中等搞盐派,这些人的背后是江浙地区的大盐商。
以赵南星、高攀龙为首的心怀鬼胎派,这些人属于早就完成了原始积累,世代传家的江南大族。
以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二愣子派,这些人的目标是肃清朝纲、驱逐奸党、再塑大明,这些人属于东林党的枪杆子,只要你说的他认同,哪你就是他的好兄弟。
再往下面,还有以钱谦益为首的后进派,这些人,在这个时间点上,在东林里还排不上字号,只是门下走狗罢了。
听着下面众人的争吵,韩爌脸色青一阵紫一阵,所有的人都没将他这个内阁辅臣放在眼里。
内阁大臣,说的好听点儿是内阁成员,说的难听点儿,起草圣旨的五品官儿罢了,谁在乎你啊?
在场的诸位东林领袖,那个不比他韩爌在清流中有威望?
一群人吵吵闹闹的嚷嚷了半响,才终于渐渐的安静了下来。
“事到如今,怎么办?”
抬起眼皮看了一眼下方的人,韩爌冷着一张脸道。
“如今皇上驾幸南苑,除了召见,轻易不见外臣,方从哲一阿谀之徒,如今别说是众正盈朝,能不能保住刘一燝都是个问题。”
历史终究是发生了改变。
历史上,万历四十八年到天启三年,东林的崛起,归根结底,是占了移宫案从龙之功的便宜,让天启皇帝轻信了他们。
现在,移宫案未生,新皇登基没弄的一地鸡毛,而天启在官员任命上又非常的谨慎,对于弹劾奏章悉数留中不发,根本不轻易增补官员。
不管是对东林还是他们眼中的“邪党”来说,这是最不愿看到的情形。
大明的印把子虽然没在皇帝的手上,但没皇帝点头,你就是想插人也没法插啊。
上书劝谏?悉数留中不发。
堵门?膝盖跪废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