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也都差不多是这么个比例,关键还都不是可回收火箭。
这也是为什么新火箭比胖五推力、发射重量大不少,却没多几吨有效载荷的原因。
想回收就不能像一次性火箭那样,把燃料全消耗干净,必须留下一部分返回用。
但不管怎么说,从这些数据上也能看出来,为了能摆脱该死的重力,到底要费多少力气。
至于给正式火箭绑上助推器,是不是运载能力能再大一点?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但邱睿暂时不想这么做,毕竟就连胖五的助推器,用的也是他看不大上的液氧煤油发动机。
单个助推器的推力才240吨左右不说,基本不具备可回收性,会导致每次发射的成本飙升。
同理,常见于其他系列的固态火箭推进器,也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另外别光看固推劲儿大,可那玩意烧得太快,还不容易控制力度,如何平衡好推力就变成了一个大学问,可能会严重拖延整个火箭项目的进度。
在邱睿的构思中,未来会仿照前世“重型猎鹰”的路子,直接用多根试验成功的可回收火箭捆在一起。
如此一来,作为临时助推器的辅助火箭,就能顺利回收了。
最妙的是,因为都是现成的部件,还不需要为这套全新的火箭系统,而独立做过多的研发。
发射次数一多,成本下降不说,指不定还能低的令人发指。
当然一切的前提,都是先把眼下的蚱蜢火箭试验做好。
为了稍微追一追进度,虽是首次合法试跳,邱睿也打算越过一些不必要的测试环节,稍微搞点没那么合规的测试内容。
不过和邱睿跃跃欲试的心态相比,知道本次实验内情的张俊峰,显然没那么淡定。
‘好家伙,这根改造出来的巨型蚱蜢,虽然也通过了仿真软件的模拟测试,但怎么说也比原来的设计大了一倍不止……’
‘这又加满了燃料和氧化剂,整体重量估计能超过200吨!’
‘老板这是要测试蚱蜢跳吗?怕不是都够发射了吧……’
回到观测平台后方、半掩埋在山体内的指控中心里,邱睿环顾一圈,刚要招呼手下进入发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