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达的虚实。
现在看来,这个美国录像带行业的庞然大物,远没有他们看起来的那样声势煊赫。
客气的表示会考虑这个报价后,陶玉书便带着马克·伦道夫离开了文艺复兴大厦。
“马克,你觉得我们应该卖身给百视达吗?”
“如果老板您想在最快的时间里,收回之前的投资,并且大赚一笔,那么将奈飞卖给百视达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
他的言外之意是,你最好别卖。
其实两人都明白,奈飞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几乎不可能卖身了,毕竟美好的前景就在不远处向他们招手。
这次来达拉斯,不过是试探试探对手而已。
“那觉得如果我们拒绝了百视达之后,他们会有什么动作吗?”
“我们从事的虽然都是录像带行业,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百视达现在其实很难对我们形成有效的打击,否则他们也不会优先选择收购这一步棋。
我猜,我们拒绝之后他们大概率会从发行方面下手,加强对最新大片的发行垄断,这也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手段。”
陶玉书微不可察的点了点头,“你觉得我们在跟百视达的竞争中有几成胜算?”
“百分之百!”马克·伦道夫毫不迟疑的说道。
他的这个回答多少显得有些盲目,但这也是自奈飞成立以来一直在做的准备,从一开始陶玉书就给奈飞锚定了百视达这个行业巨头作为竞争对手。
所以近两年时间里,奈飞对于这个竞争对手早已研究得无比透彻。
马克·伦道夫的信心除了来自于奈飞独特的商业模式,还来自于百视达这家公司的短视。
百视达以录像带租赁为主营业务,而他们的核心商业模式却是五个字“可控的不满”。
百视达清楚的知道大多数顾客实际上并不喜欢从它那里组电影的体验,高昂的滞纳金、差劲的库存、参差不齐的门店、糟糕的服务……
美国的录像带爱好者当中流行一句话“人人都恨百视达”,就是源于以上这些原因。
但让这些客户无可奈何的是,百视达激进的扩张策略击垮了大量的个人音像店,导致很多客户不得不选择他们的服务。